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重点报道 【一线故事会】石兆伟:不会机修的电气工程师不是合格的安全员-凯发

【一线故事会】石兆伟:不会机修的电气工程师不是合格的安全员

来源:二公司作者:陈翔 时间:2024-03-11 字体:[ ]

“接下来由我带领大家学习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之后我们来看一个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片,请各位同事高度重视,切莫把安全当儿戏。”

在盾构管理中心每周一的周例会上,一名高高瘦瘦的青年安全员总会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安全注意事项。

他叫石兆伟,在盾构管理中心负责安全工作。

从他的专业熟练度上来看,你也许根本不会想到,他从事安全管理工作才刚刚半年。

吃苦耐劳学机修

1988年出生的石兆伟现今也不过36岁。但他一米八几的个头再加上刀削般凌厉的面部线条,再配合在工地一线打磨18年的粗糙皮肤。他要不说年龄,也许你会觉得他已经46岁往上了。

成熟的外型还得归功于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工地,那还是2006年,18岁的石兆伟在中专学习电工毕业,来到了新疆参与铁矿施工工作。大西北的戈壁滩不仅有极大的昼夜温差,还有24小时肆虐的风沙,在这样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作为场地内仅有的3名电气工的一员,石兆伟每天不仅要负责矿山设备、汽车电路维护以及临电调试,更要协助做好设备的维修,年龄不大但学习兴趣不小的他就这样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掌握了电焊、氧气切割、空压机维护等技能,在自己的电气专业之外,点亮了机修这一技能树。

用石兆伟的话说,大西北的艰苦不仅磨练了他坚毅的外貌,也磨练了他坚硬的技术,更磨练了他坚强的性格。

两年后,20岁的石兆伟在完成了铁矿项目工作后,来到了自己梦想转型的城市——成都,参与成都轨道交通1号线的建设,初次与城轨结缘。

虽然懂得机修技能,但因为不是专业机修工,石兆伟一开始并没有进入机修班,而是被分配到了普工班。

“只要肯干,石头也会发光。”短短15天,他的机修才能就在日常工作中被机修班班长看中,接着就以“插班生”的身份被选入了机修班。从1号线到2号线再到西延线,一干就是四年。

2012年的4月,随着项目的完工,24岁的石兆伟也跟广大单身适龄男青年一样,在父母的催婚下回到甘肃老家相亲,可能是缘分恰好到了,从相亲见面到结婚,他只花了一个月。

婚后,家里的老人和妻子不愿他一个人离家,想让他在老家工作,以方便照顾家庭。但他还是决定回到自己梦想的城轨领域。

做出这个决定后,他跟妻子聊了好几天,从技能熟练度聊到客观条件,从个人发展聊到家庭未来,妻子也从一开始的不同意,慢慢转变为支持他从事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工作。

“我媳妇挺不容易的,老人、孩子都是她在管,所以我基本上零花钱都不留多少,工资全给她。”

婚后匆匆分别了家乡的石兆伟,来到了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这时的他,已然成为机修班长。

首次管理团队的他,也带着这个团队首次接触盾构机的吊装以及拆装,更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刀具维修技术,在自己的技能树上点亮了刀圈维修、密封更换、气刨等技能。在这个岗位上他又干了三年,在这三年的机修工作中,他的模样越发成熟、技术也越发熟练,从业余机修手成为了专业机修人。

勤思深研精电气

在城轨领域做机修的日子里,石兆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始技能——电气。为了巩固自己的盾构电气知识,2015年的7月,27岁的石兆伟再次来到成都,在成都轨道交通7号线任职电气工程师,将技能重心再次放在了电气上。

当时的7号线采用的是德国的海瑞克品牌盾构机,不管是机身还是说明书除了英文就是德文,一个汉字都看不到,而且互联网上也没有任何中文版的学习材料,技术人员学操作只能依靠有经验的老师傅们手把手教以及口口相传,操作和学习都非常不便。

石兆伟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用一个半月时间,利用翻译软件把将1100页的电气图纸完成了汉化工作,这份图纸也成为了行业里的唯一中文版图纸。而这一个半月的翻译过程,也让石兆伟对盾构机的电气知识了如指掌。

2017年,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开始施工,当时的水电五局盾构团队刚刚组建,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石兆伟在同年的8月加入中国水电五局,作为机长与直径8.6米的国产大直径盾构机结缘。

“只要自己技术硬,不怕团队面孔新。”真空泵无法正常运行,管片吊机不能起升,循环水管坏了,黄油分配阀不泵油了……在时任机电部主任的“成都工匠”杨平的带领下,石兆伟逐步摸清楚了这个“钢铁巨兽”的经络骨骼,灵活娴熟地处理各种“疑难杂症”,成为了它的“主治医师”。

经历了18号线的机长工作,石兆伟在随后的19号线3工区担任机电部副主任一职,带着34个人的团队,管理6台龙门吊、4台盾构机、2台搅拌站以及8台电瓶车。这样的管理体量虽然让他工作压力巨大,但也让他管理经验飞速成长。

“因为我们的物料类目多,报材料计划必须提前,不然用完了才发现的话就要耽搁很长时间才能采购回来。为了避免影响进度,我自己把仓库里所有的材料给盘了一遍,并在自己电脑上整理了一份表单,做到心中有谱、账上有数、库房有货。”说起这段时间里最骄傲的一件工作,石兆伟憨厚一笑,“我现在手机里都还有三四百张当时存的物料和标识牌的照片呢,型号、尺寸、规格都有标记。”

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工作,让石兆伟对细节越发地细心,在他管辖的场地范围内,所有物料都摆放整齐,不存在东倒西歪的物件,设备上自己布置的线缆也都一一排放整齐。

“细节注重多了,我都感觉自己有点强迫症了,不弄整齐就是看着不舒服。”

正因为一丝不苟专注细节,石兆伟的机电专业能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高度升华。2022年末,中国水电五局举办第一届盾构电气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石兆伟在电气理论知识考试、电气安装作业、盾构机模拟三个部分均获高分,夺下竞赛魁首。

肩挑重任担安全

早在19号线工作时,龙门吊的两支作业队伍因操作、配合、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造成钢丝绳经常需替换,那时石兆伟跟团队换绳的过程中就意识到安全教育以及操作规范对于场内施工的重要性。

“不仅换了钢丝绳,每次我还要给他们上思想教育课,给他们反复念叨安全施工、规范施工,后来钢丝绳的损坏率还是有明显的下降。”

2021年底,雄安快线即将登场,因为项目无盾构机电人员,前期临电、变压器安装调试等工作无人负责,石兆伟被调过去担任机电部主任一职,他不仅管理着两台9.1米大直径盾构机,还负责了项目的水管、电力设施、营地用电等与水、与电有关的一切事情。

有一次半夜两点,同事说宿舍区管子漏水了,大水漫得到处都是,石兆伟不顾困意,穿着拖鞋拿着手电去解决问题,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更有一次冬季雪天营区停电,项目全员撤离到县上旅店办公住宿,石兆伟带着部门人员穿着棉袄在项目部处理线路问题,几个人的通宵挨冻,换来了项目第二天的正常运作。

而雄安快线的建设过程并不一帆风顺,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河北多地遭遇洪涝灾害。石兆伟跟项目其他男同事一起跳入齐腰高的水里,走一步摸一步,奋战在项目抗洪一线。他的机电团队还连续作业48小时焊管子抽水,帮助兄弟单位减少了受灾损失,被雄安集团评为“2023最优秀团队”。

2023年的8月底,在雄安r1线施工结束后,石兆伟调回了盾构管理中心,本以为是继续从事机电工作,但因为中心缺一名安全管理负责人,多个tbm项目的启动又给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挑战,于是石兆伟迎来了又一次的身份转型。

初次正式接触安全工作的石兆伟,才知道安全工作并不只是在工地上做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这么简单,还有操作规程、责任体系等等。19个版块的资料拿到手里的那一刻让他深吸了一口气,但不服输的他硬是花了3个月仔仔细细地把每一项条款都读懂归纳整理完毕。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他做安全管理工作的态度,安全会议、人员入场教育、检查、预案、制度……不管是否会涉及检查的项目,只要规范和标准上有,他的谨慎性格就会督促他去切切实实做到位;就连对外租赁的业务版块,他也会按照标准去把相关工作做齐,从源头上遏止一切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我很幸运也很感谢中国水电五局选择了我,在这里我完成了从操作岗到管理岗的角色转变,”说起职业生涯最让自己骄傲的一件事,石兆伟语气坚定地说道,“当然我的操作技能也没有丢,那可是我的看家本领呢!”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在他的名作《五蠹》中指出“猛将必发于卒伍”。白起、尉缭、王翦等也都是以“好兵”身份成为将军。纵观石兆伟的工作经历,他也正是具备“草根”出身这一特征,从“机电小兵”一步步通过努力拼搏和不断学习进步,走到了“管理大将”这一角色。

如果要取三个关键词来评价他,或许“踏实”“谨慎”“专注”再合适不过了。

石兆伟(右一)



浏览次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