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媒体聚焦 【长江网】用科技力量为水利工程建设赋能-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长江网】用科技力量为水利工程建设赋能

来源:长江网作者:记者 朱江 通讯员 何磊 时间:2024-03-29 字体:[ ]

3月2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聚焦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重大项目——引江补汉工程,对施工单位运用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中心等科技力量为水利工程建设赋能进行报道。

据了解,引江补汉工程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中心能够提前预警、预判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围岩异常变化、突泥涌水等情况,确保施工安全与高效。截至3月24日,位于丹江口市境内的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输水隧洞已掘进1335米。

智能装备赋能  工程建设尽显“科技范”

春分时节,江雾茫茫。在丹江口市汉江右岸,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输水隧洞建设如火如荼。每一寸管线的铺设、每一段隧洞的掘进,都饱含着建设者的辛勤与汗水。

全长194.8公里的引江补汉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终点位于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汉江右岸安乐河口,建成后每年可以向汉江补水近39亿立方米。该工程对充分挖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潜力、增强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北方受水区供水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国家水网的重要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输水隧洞全长5085米,过水洞洞径10米,最大埋深209米,具有大埋深、大洞径的施工特点。

该隧洞所处位置以丘陵地貌为主,隧洞施工将穿越软岩大变形、断裂带、高地应力、高水压等复杂地质,可能遭遇突泥涌水、强岩爆、有毒有害气体、高温严寒等,复杂地质伴随高安全风险,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程建设进度。

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风而驰,易以远。面对重重挑战,施工单位中国水电五局秉持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的理念,采取一系列先进施工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大大型机械和智能化设备投入,引进大跨度全液压栈桥、信息化智能衬砌台车、三臂凿岩台车等施工重器,全方位提升信息化工装水平,成功克服困难,超额完成既定建设任务。

在智能装备赋能下,引江补汉工程建设提速增效。3月23日上午,记者走进隧洞施工现场看到,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三臂凿岩台车在电脑定位系统的辅助下,实现开挖自动定位和精确钻孔,在隧洞掘进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激光扫描  隧洞施工充满“安全感”

针对洞内施工可能遭遇的强岩爆和有毒有害气体问题,施工方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开展防汛、消防、突泥涌水等应急演练,并配置先进的防护设备和检测仪器。

引江补汉工程建设管理三部工程处处长蔡连利介绍,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自动化定位系统,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精确控制钻孔位置和深度,大幅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和不稳定性,有效应对软岩大变形、断裂带等复杂地质环境带来的挑战,显著提高开挖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

“除此之外,集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衬砌台车,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能够精准控制混凝土衬砌的质量与厚度,确保隧洞结构安全稳固。”蔡连利说,尤其在穿越高地应力区域及长距离有压引调水隧洞的情况下,其优异的表现极大保证隧洞衬砌质量,有力提高工程整体进度。

施工方通过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分析,科学选择“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观测”的施工原则和精细化爆破方案。与此同时,加强通风排气设施建设和有害气体监测报警系统布置,切实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创建“绿色工地”  打造工程建设“新样板”

如何倾力打造引江补汉工程的标杆?建设单位积极践行“绿色工地”理念,全面升级施工设施与技术手段,在工地现场建立高效、环保的全封装拌合站,实现从原材料存储到混凝土生产全过程封闭管理,有效降低噪音和粉尘污染。

同时,配套建设先进的砂石骨料筛分系统,利用智能化设备对砂石进行精准筛选和分级处理,确保工程材料质量可靠性和使用效率,为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在距离出口段施工隧洞200米的地方,中国水电五局建设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中心,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将实体工程与虚拟模型紧密结合,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全天候监控及精细化管理,极大提升施工过程中的决策科学性与作业效率,有力推动“智能化工地”建设。该数字孪生智能指挥系统能够提前预警、预判可能遇到的围岩异常变化、突泥涌水等情况,确保施工安全高效。

江河“牵手”织水脉,长河泱泱泽万方。引江补汉工程建设者用行动践行质量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以严谨的质量管控体系与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工程安全高效推进,构筑坚不可摧的输水“生命线”。(记者 朱江 通讯员 何磊)

链接:




浏览次数:
网站地图